由市科委和启明星联谊会主办、上海大学承办的2019第二次启明星论坛8月3日下午在上海大学延长路校区乐乎楼乐惠报告厅举行。是日下午12点半,来自本市产学研各领域的近50位星友陆续赶到会场,他们中有1991年启明星计划创立时的首届星友,更有这些年来陆续入选的星友。这么多星友冒着酷暑参会,一是因为这是启明星联谊会的召唤,二来是因着本次论坛主题“促进成果转化,破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吸引力。今年3月21日的启明星联谊会六届三次理事会上,丁奎岭理事长、傅国庆主任等提出要发挥启明星群体在产学研各个领域人才聚集的优势,为上海的经济转型、新兴产业发展助力的课题。于是就酝酿了这次启明星论坛,旨在为在产学研结合方面有探索、有成果、有思考的星友搭建相互分享、借力的平台,就如何走通成果对接产业最后一公里难题贡献启明星的智慧。
仪式简单寓意深
简短的开场仪式上,东道主上海大学汪小帆副校长、市科委基础处宋扬副处长和启明星联谊会理事长、上海交大常务副校长丁奎岭分别致辞。汪小帆代表上海大学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莅临。他从本次会议的地点乐乎楼说起,上海大学首任校长钱伟长先生曾寓居于此,钱校长领导下的上海大学在高教改革中曾领全国风气之先,这种锐意改革人才为先的理念一直延续至今。汪小帆希望以此启明星论坛为契机进一步提升上海大学服务国家需求和助力上海经济转型发展的能力。
宋扬代表市科委向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她在简要回顾了启明星计划对人才培养的显著效应后针对本次论坛主题提出,破最后一公里难题贵在锲而不舍,勇于创新。她期待在场的星友们能针对这个难题,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思路和策略,为上海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丁奎岭首先代表启明星联谊会向与会嘉宾星友表示欢迎。他指出,无论从启明星计划作为国内最早的人才计划的使命,还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定位,都需要我们来思考和面对如何破解卡脖子难题,如何依靠科技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我们这次启明星论坛聚焦的促进成果转化,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就是与这个大的使命需求非常吻合的。丁奎岭说,在创新已成为国家战略,每年国家GDP 2%投入到科学研究这种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下,我们今天来思考科学创新不应该只是看论文专利数量,而是要追求首创式发现和成果,看什么东西是在上海首创的、发展的?上海在哪个领域里有哪些科学家,有什么样的创新成果触发了全国乃至全球产业的爆发。这样一种对科技创新更高价值的追求应该成为我们广大启明星的更高目标。而我们今天探讨如何破解产学研用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也是在逼近这个目标。
七位主旨报告各有亮点
程抒一:走通1-10是关键所在 在主旨报告环节,七位星友先后登台报告各自在产学研用对接方面的探索及心得。2016级星友、上海优熠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程抒一董事长介绍了他所创办的公司的发展历程,公司目前致力于基于传感器的物联网开发,通过传感器,可以将普通面板升级为互联网黑板,可将授课过程中的板书、PPT、语音等实时高清采集,进行直播或录播。这一系统对消除教育资源不均衡,实现教育公平有极大的帮助。公司成立以来的9年里,他们已经经历了0-1、1-10、10-100等产业化,摸索出技术与产业有效融合的方法。程抒一坦言1-10这个阶段能否应对是最后一公里能否走通的关键所在,而其中既擅长技术又懂经营市场的两栖型人才是最稀缺的资源。
刘豫:我们在临床转化方面的实践 2016级星友、上海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豫博士以“组织工程软骨——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探索”为题作了交流。她所在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年来以组织缺损修复与组织再生的临床实际需求为导向,围绕种子细胞、支架材料、构建技术、临床转化及产业转化五大领域开展基础与应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开发,最终实现了以组织工程软骨再生技术为代表的系列临床转化突破。
左为:科学家创业必须转换思维 2019级星友、上海吉锐医学有限公司左为董事长报告了他们公司在干细胞新药研发方面的探索为题。左为的身份既是大学教授,又是一家科技公司的首席科学家,他所在的公司专注于器官再生医疗服务,已经成功完成世界首例自体肺干细胞肺内移植。但左为也坦言在科学家和商业经理人两种完全不同的身份中要游刃有余太难了,目前他最大的感受是自己作为科研人员要做产业化这件事的诸多缺陷:科学家创业应该了解企业,转换思维,不是什么都能干,专业的事应该由专业的人来干。
詹家荣:请星友支招治理高盐高COD废水 2006级星友、上海染料研究所有限公司的詹家荣总经理以“传统色素生产企业面临的问题以及发展机遇”为题作了报告。上海染料研究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食品着色剂生产的龙头企业,公司产品享誉国内外食品、药品等加工行业。但随着安全环保形式的日益严峻,传统色素生产企业面临巨大挑战——如何解决生产过程中高盐高COD的废水。詹家荣希望借助启明星这个平台为企业寻求解决难题之道,通过启明星联谊会这个平台为科研专家与企业建立纽带与联系。
范世望:希望与更多星友携手改变垃圾发电现状 2019级星友、上海汽轮机厂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范世望的报告涉及当下热门的垃圾处理及带来的垃圾发电的机遇。2019年,国内预计要上400多座垃圾焚烧电站,后续还有1000多座的垃圾电站等待建设。与垃圾发电领域井喷态势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当下的垃圾电站智能化运行水平低下,追逐低价而忽视长远的收益。为了解决当下垃圾电站的问题,范世望尝试将手机APPs模式引入垃圾电站,以提升所有电站的管理水平、经济性水平和环境亲和度。但是在技术推广过程中遇到了“能力”和“专业”短板。范世望希望与更多星友携手,通过开放式创新,弥补了原有短板,推进智慧垃圾发电的步伐,通过项目示范建立行业标准,从而改变垃圾发电领域的现状。
李炜:从四个维度跟踪项目和产业化情况 2006级星友、东华大学人事处处长、人才办主任李炜在报告中介绍了东华大学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提升成果转化能力为重点,在制定科技成果处置、利益分配、绩效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探索。该校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评估体系建设中提出的从“市场判断”“成熟度判断”“对标技术判断”“知识产权判断”等四个维度对项目和产业化情况进行跟踪,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做法无疑具有启发性意义。
张建华:破难题需要大视野、大情怀、大格局 最后一位报告人是2004级星友、上海大学张建华教授,她给大家分享了她和她的团队近十多年来围绕大面积高分辨显示技术攻关及装备研发,如何走通从制备到制造、从基础到应用之路的体会。高分辨显示与AMOLED显示屏是高端智能手机等智慧终端的核心部件,也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支撑。我国在该领域产业发展迅速,产业投入巨大,但先进制造技术特别是核心装备依然存在卡脖子的情况,惟此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装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上海大学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团队,围绕大面积高分辨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系统、装备和核心材料等技术难题,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10余年,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经验。面向未来,张建华表示他们将继续围绕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脚踏实地,为新一代智能显示与微电子集成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张建华报告最后提到的破最后一公里难题需要大视野、大情怀、大格局的结语引起包括丁理事长等在内所有在座星友的共鸣和掌声。
风投企业:两栖型人才是最为稀缺的资源
在论坛的自由讨论环节,应邀参会的风投公司代表上海六禾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沈程翔表示作为投资人,他从今天论坛几位报告人的分享中有不少收获,有几位的发言给他很深的印象。沈先生介绍了创投领域的行业情况。他以自己从越多年的切身感受指出真正优秀的企业家是中国的稀缺资源,而既懂科学又懂企业运作的两栖型人才是最为稀缺的资源,因为这种人才太难得了!沈先生认为要真正走通最后一公里,除了需要这种两栖型人才,还需要一种把科技资源与创投机构有效对接的平台。
来自新药研发和汽车研发一线的两位星友在发言中结合各自专业谈了对如何破解各自领域最后一公里的体会和困惑。
江世亮:期待本次论坛引出更多思考
论坛启明星联谊会特邀理事江世亮在小结时说,本次论坛上七位主旨报告从不同侧面探讨了如何破解产学研有效融合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尽管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对聚焦和破解这个难题具有启发性,也引出更多思考。启明星联谊会将继续关注这个课题,大家的实践中如有案例、困惑或经验可以随时提出来。在启明星联谊会和市科委领导以及所有星友们的共同支持下,启明星论坛将成为联系广大星友,在科创中心建设及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等方面发出启明星声音的一个重要平台。欢迎广大星友申报选题积极参与接下来的启明星论坛。
丁奎岭理事长在论坛结束发表的简短感言中再次感谢广大星友的热心参与,感谢上海大学对此次论坛成功举办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精心周到的会务安排。丁奎岭强调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投资机构各自的准确定位及有效合作非常重要。这种合作要有价值的引领,要真诚互信,要勇于担当。当然还要经常有类似今天这样的聚焦性的专题性的论坛。
来自星友们的反馈:
徐仲杰:个人觉得可以增加茶歇的时间,大家多交流一下,虽然可能解决不了最后一公里,但能找到小的合作的点或者机会也是收货满满。
吕开阳:参加今天的会议,很有收获,很有启示。感谢江老师和各位科委领导,上大各位领导,老师的辛苦组织。我在会议结束时,跟几位星友的聊天中,有一个共同体会就是,单位内的转化政策不清晰,使体制内的人无法像企业那样容易转化。
顾溢:感谢组织会议,让我增长了见识,学习了理念。结合这几年我身边的创业案例,有两点体会颇深,一是团队需要综合各类型人员;二是团队要一条心,特别是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起内讧。另外,体制内单位对转化的动力虽有增强,但仍是不足的。
陆松柳:我觉得几方面都可能是最后一公里需要解决的问题。(1)科研人员和企业、投资者的标的不一致,需要往中间靠;(2)科研人员与单位的协调沟通,要解决后顾之忧,单位的考核等;(3)科研人员的管理经营能力,在商言商,企业最终还是看单子,这个也是理事长最后强调的。
吕永鹏:今天下午匆匆参加了启明星论坛,虽然只是参加了上半场,但受益颇多,感同身受。结合几年的探索,有几点体会:1、科研成果不一定都能转化,但不代表科研不重要;2、中国已经过了到外国看看展览会回来copy就能产业化的阶段,科研成果的转化大多需要十年磨一剑。很多创始人或者技术带头人从本科、硕士到博士阶段一直搞一个一个方向,到工作岗位之后持续深入研究并应用于实践。看似简单的配方、产品,实际上经历了多次迭代,想抄袭有很大难度;3、成果转化需要一个稳定的、互补性的团队,团队的最关键人物除了技术核心之外,更需要一个与之能并肩作战的商务和管理专家(如CEO);4、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要能实实在在落实,形成创新和转化氛围。“比赶超”的氛围很重要,这一点深有体会,在这样的团队,不成功都很难。
撰文:丁星伟 江世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