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开放与交流 >> 通知公告 >> 正文


学术报告:新型光电器件技术及应用研讨会

创建时间:  2023-06-09  任春明    浏览次数:


时间:2023年6月10日 14:00—18:00

地点:延长校区平板楼会议室


学术报告(一)

报告(一)题目:自滤光有机光电探测器及其应用

主讲人:朱福荣,香港浸会大学 教授

报告人简介:

朱福荣,现任香港浸会大学物理系教授,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先进材料研究研究所(Institute of Advanced Materials)所长,有机电子卓越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Organic Electronics)主任。于1983年和1986年,在复旦大学物理系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4年获得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Charles Darwin University)物理系博士学位。于1993至1995年,在日本京都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年至1997年,于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Murdoch University)物理系任研究员,从事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硅薄膜器件的研究工作。1997年,加入新加坡材料研究院。从2005年起担任研究院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和有机太阳能电池研发部门主管。2009年9月加入香港浸会大学物理系任教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有机近红外传感器及应用; 2)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3)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的显示及白光照明;4)有机光电器件物理、表面和界面物理。已发表二百余篇研究论文,论文被他引9000余次。培养博士研究生15人,已毕业12人。在2019年伊始,获香港创新科技署支持,在香港成立宏视科技有限公司(Crimson Vision Technology Limited, Hong Kong),基于有机电子的学术科研成果基础,开发便携式有机近红外传感器,应用于近红外可视,生物成像,农业,环境和健康监测。

报告摘要:

传统的光探测器通常是宽光谱光响应探测器,需要利用滤光片来实现探测窗口波长可调。我们提出一种新型无滤光片多波段光探测有机光探测器,其器件结构包括可见光吸收层、可见光耗尽层和近红外光吸收层。通过研究发现,基于此结构的有机光探测器具有优异的多波段频谱响应特性。例如,在近红外光照射下,光电流从近红外吸收层产生,其工作原理是在负偏压下,有机层/阴极的界面陷阱诱导载流子注入产生近红外光响应。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光电流则从可见光吸收层产生,原理是在正偏压下,可见光响应是由在阳极/有机层界面的陷阱诱导载流子注入所致。此无滤光片双模式光探测器在负偏压的驱动下,表现出优异的可见光盲型近红外响应。在正偏压的驱动下,具有非常好的近红外光盲的高可见光响应。相对于传统的宽光谱响应模式光探测器,高性能近红外和可见光双模式探测器为新型无滤光片多波段光探测技术提供了新的设计理念和应用。结合有机光探测器的高响应度、低成本可溶液加工、可大面积制造、柔软性等优点,自滤光有机光探测技术在多波段成像、光通信等诸多领域有优异的应用前景。


学术报告(二)

报告(二)题目:柔性OLED显示与紫外探测双功能光电子器件技术的研究进展

主讲人:于军胜,电子科技大学 教授

报告人简介:

于军胜,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级教授、博导,现任显示科学与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OLED工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副主任,长期从事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光伏电池、光电探测、传感技术等电子信息领域的研究,主持20余项项目,在Nature子刊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h指数为46,授权发明专利150余项、技术转让5项,排名第一编写《显示器件技术》等教材3本、《OLED显示技术》等中英文专著4部,创新特区主题专家、四川省新型显示责任专家、四川省双创专家、中国光学学会理事、成都市新型显示产业首席顾问等。

报告摘要:

柔性有机半导体光电器件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柔性OLED已成为当今的主流显示技术,并朝着可弯曲,可折叠,和可卷绕的方向发展,而柔性发光显示和光电探测(OPD)的双功能器件在可穿戴智慧终端更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广阔。传统的双功能集成器件中探测器件和显示器件是分离的,本报告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即在于一个器件兼具OLED-UVOPD双功能,对柔性OLED显示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意义。


学术报告(三)

报告(三)题目:有机近红外光电探测器的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

主讲人:雷衍连,西南大学 副教授

报告人简介:

雷衍连,博士,西南大学副教授。重庆市青年人才,重庆物理学会理事。2016年博士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物理系,2016—2017年,在香港浸会大学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9月回到西南大学工作。2019年入选重庆市“巴渝学者计划”青年学者,2021年入选重庆市留学回国人员创新支持计划,获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2/5)。主要致力于光电功能薄膜与器件方面的研究,研究兴趣包括(近)红外光电探测、量子点发光和柔性印刷电子等方面。已在国内外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8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和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5篇,论文总引用1500+次,h指数20。获授权中国及美国专利8项,主持研究项目10项。

报告摘要:

近红外光电探测在无损检测、热成像、健康及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与传统无机光电探测器不同,有机近红外光电探测器具有质轻、可弯曲和可溶液加工处理等优点。因此,有机光电探测器在低成本、大面积柔性探测方面具有潜在应用。本报告将介绍三种新型的有机近红外光电探测器件,包括近红外有机光敏晶体管、近红外上转化探测以及日盲-窄带近红外光电探测器等。报告将从上述器件的工作原理和研究现状入手,详细介绍本课题组在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思路,取得的最新进展,重点包括近红外光敏晶体管的响应速度提升策略、红外上转化探测与可见光发射单元间的匹配度分析、日盲-窄带近红外探测的实现方法、成像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结果。


学术报告(四)

报告(四)题目: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商业化技术研究与拓展

主讲人:郑毅帆,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副研究员


  报告人简介:

  郑毅帆,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青促会会员,现工作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5-2017年在美国耶鲁大学联合培养,2017年获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2018-2020年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之后进入光机所薄膜光学实验室工作至今。长期从事有机材料、钙钛矿材料相关的光电技术研究。在Materials Today, Joule,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Bulletin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他引1700余次。

报告摘要: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能源供给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开发基于钙钛矿材料的新一代光伏技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随着机理认识和制备技术的逐步成熟,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获得了与商业硅太阳能电池相媲美的光电转换效率(PCE)。迄今为止,实验室条件制备的小面积PSC已经获得了26.0%的认证PCE。同时,制备的光伏组件获得了20.2%/20cm2的PCE记录,而PSC/Si叠层电池也获得了32.44%的认证PCE。近年来许多PSC初创企业的诞生,无论是实验室还是产业化运作,为大规模应用奠定了物质基础。可以肯定的是,PSC的产业化进程将是未来五年光伏产业的重点,将在太瓦级规模上进行部署,并为全球低碳化作出贡献。


学术报告(五)

报告(五)题目:深蓝光OLED器件的性能和稳定性研究

主讲人:魏斌,上海大学 教授

报告人简介:

魏斌,上海大学特聘教授。1990年和1993年分别获得北京大学理学学士和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和2006年分别获得日本筑波大学理学博士和信州大学工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讲师、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访问教授。在日本做研究员期间,从事日本文部科学省知识创新项目“无机/有机纳米材料和机能器件研究”中的有机半导体激光和OLEDs。超高亮度OLEDs的研究曾被日本每日新闻、日经新闻等十余家媒体报道,微腔OLEDs的瞬态荧光曾获IEEE学会最佳论文奖。目前担任上海大学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重点实验室OLEDs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实验室常务副主任。2015年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320多篇,有300余篇被SCIE收录,H-index 28,高被引论文4篇,引用3800余次,其中包括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Chemical Science等论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参加编译出版两本科研著作。主持项目十余项。

报告摘要:

蓝光OLED器件在未来基于OLED的显示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报告将围绕深蓝光OLED器件的材料及器件进行汇报。首先,介绍了高性能的蓝光OLED材料的设计。然后,通过合理设计分子结构,获得了高效率长寿命的深蓝光OLED器件。同时,通过引入电荷产生层,获得了高性能的倒置串联结构的蓝光OLED器件。







上一条:学术报告:压电/摩擦电调控场效应晶体管和仿生智能传感


下一条:学术报告:白光OLED与胶体量子阱LED中的器件工程学